一言蔽之:自由自在的遠端工作聽起來好浪漫,但絕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固定辦公地點其實有很多好處,例如從家裡盥洗、換裝、出門的這段流程,自然而然會把你從家裡休息的狀態切換到工作狀態;下班同理,自然會把你切回家裡混模式。辦公環境不但提供完全用來工作的空間,還會有人幫你打理,可以不用擔心廁所沒衛生紙,或是飲水機突然爆炸沒水喝。它還是提供與形形色色的人交流的環境,就算貴公司血汗出名,最起碼還有人可以惺惺相惜。
遠端工作就不一樣了,時間和地點完全自由,換個角度看就是一切都得自己來;就好像沒有框架的創意往往不是真創意,沒有規矩的自由也往往不是真自由。頭兩個月,由於每天都要花心力安排時間和地點,工作效率時好時壞,缺乏一個明確的『生活 vs 工作』的分割點,弄得我常常下班了還在想工作的事;因為時區的關係連slack上也沒什麼人抬槓,有時候會覺得寂寞;再加上沒必要出門,不太需要走路,運動量大幅下滑導致身體都變差了。這時我才意識到,原來一個集中辦公的地點,可以簡化這麼多事情。
後來我才漸漸重新建立起整個工作節奏。首先從工作地點開始,除了家裡打造一小塊工作空間外,我常常出去探索新的工作地點,轉換心情外,也可以多些與人接觸的機會。在外工作的地點,必要條件包括:無限的飲水、可接受的咖啡或茶、合理的價位下就可以坐很久、乾淨的廁所、可自由使用的插座。後來發現準備出門的時間太長了,就著手調整背包內容,簡化到只要把電腦塞進去就能出門。再來是建立作息,這部分花了很長時間實驗,從早鳥式的AM4:00到大學生式的晚上工作、安插午睡與否、什麼時候安插運動等等,目標是讓身體習慣,有一個進出工作狀態完全不費力氣的常規。最終地點、裝備、作息的調整大約花了一個半月才上軌道。
我現在每日的常規大致如下:
- 早上約6:00~7:00間起床。
- 倒杯水,開始把所有信件、重要的內部網誌新文章消化掉。
- 做點瑜珈或太極熱個身,準備開工。
- 大約9點休息一下,順便把家裡的臭小子叫醒踢下床。
- 約12:30吃飯休息,1:30~2:00繼續開工。
- 大約6:00~6:30收工。
現在已經很習慣一起床就工作,心情上幾乎不用調整;下午我則喜歡出門工作,這半年來找了三、四家喜歡的店,有些混得熟的,更是效率加倍。更重要的是,這只是大致上的框架;除了建立常規維持節奏外,保持彈性同樣重要。如果因為常規被打破就開始自怨自哀,對自己、對工作都不會有任何幫助。
總結來說,遠端工作的自由確實有其好處。我不用每天花上百分鐘通勤、從不用請假看病或處理雜事、更棒的是,小孩每天早上起床,看到的一定是我。有時候興之所至,還可以東西一背車一開就到從來沒去過的地方工作。我有許多同事甚至是邊旅行邊工作,例如我有位澳洲同事,先去日本混了半年,後來心血來潮又去瑞典混半年;WooCommerce那邊有一位人資大頭,和她的先生一起開著露營車,邊遊歷美國邊工作,她預計今年內就會走過每一洲。但相對的,你需要自律與主動來處理伴隨而來的挑戰。
看到這篇好有同感~遠端工作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
非常同意自律與主動的重要性~
工作區域與家的界線模糊真的會讓自己深感疲憊~
尤其身邊根本沒同事可以分享時覺得挺孤獨的~
說來慚愧~我已經遠端工作十年了
但自覺自主管理能力仍是一團糟~
啊~
我若早些看到你的blog也許就可以早些醒悟了
不用等到孩子出生才發現自己的揮霍~
哀悼我逝去的時間…..
讚讚
十年!是大前輩啊啊啊啊!如果拙文能對你有幫助,那是再好不過了。
我現在是4年又3個月,現在回來看這篇文章,我的工作日常規已經變了不少。一方面因為小孩上學了要配合校方的行程;一方面住的地方是小鄉鎮,本來能去的地方就不多,文中所提的「混得熟的店」還幾乎都關了 Q_O
最近幾個專案忙到焦頭爛額,等時間稍微空下來打算整理一下現在的時間管理方法,屆時還請不吝指教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