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軟工程師的腦補NTRP2.0 – 2.5攻略

從學生時代起,網球就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球類運動。小孩出生時中斷了4年多,現在小子長大上場打球了,我也藉機回到場上;重溫樂趣之餘,也想看看自己在比賽中能打到什麼程度。台灣的業餘賽事本來就少,舉辦在北部的少,能以個人名義出賽的少少,能給我這種菜鳥玩的更是少少少。因此在等待下次機會的同時,順便寫篇文章總結一下心得。因為還沒有機會驗證成效,這只能算是『腦補攻略』而已。

謎之音:沒搞錯吧?入門級的比賽還需要攻略喔?

快別這麼說 Q_O 如果能每天練個幾小時,當然是不需要啦。但像俺這種每天摳頂摳不停又要照顧小孩的軟體攻城獅,當然要做點計畫利用有限的資源,提升一點機會。

『市場』調查

首先,什麼是業餘菜鳥友善賽事呢?簡單說就是業餘就能參加,依照技量分級的比賽。台灣常見的分級賽是NTRP分級系統,依照正手擊球、反手擊球、發球、回發球、截擊、戰術等網球技術評估分成六個等級;沒有分級全憑個人造化的叫做『公開組』,像我這種程度去,恐怕是怎樣的造化也不夠贏個幾分。

實際去看NTRP分級的定義會發現非常主觀而模糊。能否客觀評估自己或對手的等級,主要還是要多看、多下場打,來培養自己的『品味』。以我自己為例,我學生時期曾經以為自己有3.0甚至3.5,但實際上根本2.0都不到,輸了比賽也因為品味不足無法有效檢討。這就好像吃滷蛋;要能客觀判斷一顆滷蛋到底好不好吃,不只好吃的,難吃的也要吃,盡量去拓展深化整個滷蛋光譜的感官經驗,才能準確判斷嘴裡這顆滷蛋到底是滷到了光譜的哪一側。

因此,想要站在起跑點上,首先就要知道自己有多菜;要知道到底有多菜,沒別的,就是多看多打。

所幸在楊梅打網球還蠻幸福的。除了CP值傲視全台的兄弟室內網球場,還有紅土的楊梅國中公立網球場,更難得的是技術與球品兼具的球友相當多。公立網球場常常有莫名其妙的俱樂部非法霸場,這件事我在楊梅從來沒碰過,算是純樸小鄉鎮的優點吧?沒空下場的時候則是看看影片,例如蓬勃的比賽錄影是很棒的參考素材:

結論呢?阿公阿姨就把我電到不要不要的了,還是先乖乖打2.0 – 2.5吧。

國內賽事

有在辦這級別個人賽的團體不多,最好的方法還是關注紛絲頁:

中華民國網協(CTTA)方面也有乙組排名賽可以關注,其浪漫之處在於可賺取CTTA積分,身上有分,走路有風 (?)

至於學童的比賽,可關注四維體育推廣教育基金會長年舉辦的四維膠帶杯。看看粉絲頁裡的錄影,個個狠角色啊 …

攻略方針

觀察這個層級的球友,大致上有以下特徵可作為攻略重點:

  • 較不擅長移位,特別是前後移位通常不太行,因此中場球失誤常常比底線多。
  • 發球大多只有一種。不會特別放意識在落點上,大多是習慣性地打自己最有把握的地方,通常是body serve。
  • 決勝球會靠球威而非球路。
  • 正手和反手會有一邊明顯沒信心,可以觀察哪邊容易少跑一步用切球。
  • 通常沒什麼戰術。差一點的就只是把來球打回去,好一點的就是底線擊球的時候打開放場,面對對手上網較常用近身強打而非穿越球。

以上大概可以概括8成左右的人,在大家技術和體能都沒太好也不會差太遠的情況下,有沒有戰術就是關鍵了。我自己也掌握不了太複雜的戰術,先以深入打開放場為基礎,觀察對方哪一側較弱,適時加入淺球前後調動,比拼穩定為主即可。由於這個層級的發球通常都是有進就好,如果能增加發球的球種並提升對落點的控制,會增加不少優勢。

再來約1成是『小強型』,就是什麼球都有辦法或推或切擋回去的人,戰術核心就是打不死,又稱『老人球』或『Pusher』。因為我們這些菜菜園的通常球威與穩定性難以兼顧,這種風格在比賽中意外地吃香。我個人不擅常這樣磨,因此要盡力壓縮來回的時間,甚至用淺球逼他上網,總之不要讓他稱心如意打拉鋸戰。

最後1成就是最無解的伏兵了:來累積經驗的小選手。碰到這種,大概只能變身小強型祈禱他們能自己沈不住氣失誤了。

提升競爭力

身為碼農兼老爸,最不足的資源就是時間了;因此如何最大化時間的效益就是重點。社會人士比學生多的資源就是$$了,找位適合自己的教練1對1來學比什麼都快。我現在是每週在兄弟網球場和小孩一起上一次課,雖然很想多加個一次兩次,但以現在的行程來說一次已經是極限了。因為只能每週一次,課後自己偶爾做些功課就很重要。體能方面更是只能靠自己了,我個人實在無法再擠時間出來上體適能。

網球技術方面,個人很推薦Feel Tennis教學系列。在數都數不清的線上教學影片中,我覺得這是少數真正從入門者出發的系列。不但對基礎觀念有較清楚的闡述,所呈現的技術也是以休閒球友較能掌握的為主。例如以下幾部惠我良多:

再來另一個很推薦的系列是井上國雄的教學系列,他很久沒更新了,但下面這兩個發球與擊球觀念的影片很經典:

說到這,除非是每天都可以練個好幾小時的選手,什麼『如何像Federer一樣打球』『好孩子的Nadal正拍教室』之類的請看看就好,千萬不要輕易嘗試,那幾個人打球的方式根本不是正常人啊啊!

體能方面,我現在是跳繩、慢跑、游泳以及一些不用器材的肌力輪著做。

跳繩的教學方面,個人首推Jumping Rope Dude頻道。實際開始練才發現書店那種一條99元的跳繩真的不行,容易打結運動效果又不好,後來就買了一條Adidas training ADRP-11011,效果提升不少。

肌力方面就是我的弱項了。如果有時間的話,直接上健身房請教練應該是最快的,但我實在沒那個餘裕,所以就做些不用靠器材就能在家自己完成的運動為主。所幸本人肥軟,就算不用器材做些簡單的,效果也很顯著了。實際開始做,首先發現原來我的伏地挺身30年來都做不對,修正後剛開始居然只能做10下,但運動效果好非常多:

另外常做的就是基礎棒式,例如下面這種:

不過我個人不喜歡做肘撐棒式就是了,覺得無論如何手肘都很痛。

考慮到隨時可做、空間需求不大的條件,有名的The Scientific 7 minute workout設計得很不錯,值得參考:

再來就是跳繩和肌力交替:跳繩1分鐘 -> 伏地挺身 -> 跳繩1分鐘 -> 棒式 -> 跳繩1分鐘 -> 側棒式 -> 依此類推。第一次知道這種練法是從下面這段影片:

費爸到底有沒有這樣練無從得知,但做起來確實相當有感。

這樣做了兩個月,本來目標是減5公斤的,沒想到居然增重了5公斤。不過教練的評價是身型看起來總算有點樣子了,剛去上課的時候肥軟肥軟的,好像一下子就會倒一樣 … 原來我以前給人的是這種印象啊啊!

等待

寫這篇文章的當下,8/4的比賽錯過了報名時間,8/24的比賽則因為要參加小一座談會無法參加,再來9月目前還沒聽說有任何比賽。只好邊持續準備,邊等待能驗收這篇腦補攻略的時候到來了。

對「肥軟工程師的腦補NTRP2.0 – 2.5攻略」的一則回應

發表留言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