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技術現在有多火紅,相信不需要任何解釋。個人最早的加密貨幣經驗是十幾年前在研究所的時候嘗試買了一千多台幣的比特幣,體驗過整個流程後覺得「喔喔,真的這樣就可以買、可以用了耶,好有趣呢」就把它忘了 –– 對,忘到連錢包都弄丟了,我並沒有因此買房買地,謝謝關心。
現在會想去玩玩看的契機,主要是連我周遭跟技術領域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都開始聊這個,再加上我本身對分散式技術一直很有興趣,偶然發現Ethereum的EVM是turing complete,同樣基於區塊鏈技術實現的Golem和野心勃勃的The Internet Computer像約好了一樣同時吸引了我的目光,就決定是時候從使用者的角度去從Ethereum切入體驗看看。
幾個月下來後這所謂「真正自由的去中心化網路」,並沒有讓我感受到它的支持者所大肆宣揚的種種美好,因此我現在是沒什麼在玩了。它的好已經很多人在寫了,因此本篇專注在為什麼我覺得它其實沒這麼好。
貴,真的太貴了
不管再怎麼波動,現在要拿ETH來使用真的太貴了。我切入的時間點剛好是1 ETH約等於11萬台幣的高峰,當時把存了好久的幾萬塊的零用錢投下去換ETH來實際使用,沒幾下就像蒸發一樣,而且很大部分是拿去給miner付處理費了,可謂用切膚之痛來體會到為什麼有些文章說追蹤並挑選適當的gas價格很重要。
這讓我回想起大約4年前一次town hall中有人問Matt對於加密貨幣的看法,他說這東西最大的問題是沒人真的用它來做什麼日常生活交易。這高不可攀的入門費用門檻也代表了加密貨幣的價值最終仍是以法幣來衡量 –– 也就是它試圖推翻的金融體系高牆的核心,也因此,這段時間來我所接觸過的所有相關生態都充滿不可耐的銅臭,任何遠大的理想彷彿都只是哄抬法幣價值的引子罷了。奠基於此的DeFi常常被說將會拯救那些身處科技基礎設施不足、面臨無效政府引起經濟崩潰的人,但在單單一般使用的價格就高不可攀的現狀下,不管理想多崇高、技術上多可行,我無法想像它能解決數位鴻溝的問題。當參與的一般用戶主要目的都只是想在裡面投機,這項技術距離真正解決人們日常生活問題還有好長好長好長的路要走。
DAPP,D沒這麼D
前面提到我另一個想研究的層面是純技術上的分散式架構研究,因此dapp自然就是我研究的重點項目。Ethereum上所謂的distributed app,廣義上就是以smart contract形式呈現,在EVM上運作的應用程式。但實際看了一些例子後,因為高額處理費以及此架構下天生的效能問題,絕大多數的dapp都不過是把用戶的數位資產部分接到Ethereum處理罷了,其他都跟一般web app沒什麼兩樣,完全不是我想像中的「distributed」app。
真正的毫無隱私
以上都是小問題。
對我來說真正大的問題是當資料上鏈,一切都是不可變更的公開資訊,區塊鍊社群常掛在嘴邊的「don’t trust, validate」,並沒有什麼魔幻之處,只是因為這樣而已。這代表兩件事:
- 真正的毫無隱私,我在鏈上的一切的活動都是公開資料
- 鏈擁有我的資料,我沒有。我不能編輯、刪除、取出至別的地方使用,我有的只是取用這些資料的「鑰匙」。
舉例來說,知道我的錢包位址後,所有人都可以透過etherscan來知道我買過southp.eth、玩過pool.together、mint了一隻wappu,還買過一隻迷戀貓: https://etherscan.io/address/0x82fbeaebdd5975fa9804b15d599c6ebea122af2c 。這讓我覺得web3所謂「真正擁有自己的資料」、「真正完全的隱私」是一場世紀笑話,一旦資料上鏈,就是伊藤潤二無街之城市的現實體現,我沒辦法隱藏、沒權力修訂,何來隱私與擁有權之有?有人會說,是我自己要公開我的錢包位址,不要公開不就沒事了嗎?很遺憾這也不成立,任何跟我交易過的人都會知道我的位址,因此只要有在使用,我就100%沒有隱私了。這也會是加密貨幣交易要真正走入日常生活交易的一大阻礙,你會想要讓蝦皮上素昧平生的店家在交易後知道你昨天在藥局買了一盒灌腸嗎?我可不想。
Metamask的宣傳影片在有這體認的現在看來格外諷刺:
在「被邪惡大型企業把持的web2」中,起碼我不用擔心跟人家說我的WordPress.org的用戶名是southp結果身家財產都給人看光了吧?
接下來呢?
說了這麼多,我認為奠基於區塊鍊的相關技術在未來還是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實現了一個前所未有規模的分散式資料庫,並巧妙地利用符合人性的經濟誘因與演算法來確保它資料的統一性;它在技術層面上重新定義了信任,使這人類社會賴以運作卻又抽象縹緲的東西得以具現。例如追蹤農產履歷的私有鏈是個有趣的點子,政府或許可以透過開源實作自己國家的私有鏈實現更公開透明的「開放式政府」,只是可能不是以「web3」這種彷彿要鋪天蓋地取代現有web生態的形式而已。
之所以這種說法甚囂塵上,我想只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巨型企業與政府共同組織而成的既有系統,長久以來人們動不了它,現在機會出現,就牽動了千千萬萬人投入下去看自己能不能成為下一個築起高牆的人而已。這只是生態汰換的常態,對我這種一般人而言,最終要學的仍然只是保持開放心態、適應學習。未來運作的方式會不一樣,不一樣的方式就會有不一樣的問題,不一樣的問題積久了就引出新一波改革,如此週而復始罷了。
現階段呢?我還是會偶爾關注一下有無最新發展,並觀察有無泡沫化的跡象吧。就像dotcom泡沫一樣,當它真正完全崩潰,就是真正改革人們生活的東西會從灰燼中冉冉升起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