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岳父出意外後我的心境變化與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文末總結,在這生活波瀾無定的時刻,最終我能做的還是回歸基本:提早計畫、提早執行、努力再努力而已。本篇想分享一下這些日子來思考的結果,以及後續的執行計畫。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書中,作者Don Norman在第五章"Human Error? No, Bad Design"花了非常長的篇幅解釋為何人們習慣把意外事故歸咎於人為錯誤而非去檢討設計、為何重大意外源自系統性風險且分析起來曠日費時、為何明明事故如此昂貴,人們卻偏向忽略安全系統的投資直到後果無法承受,最後從根源的設計來正視何謂「錯誤」,以及預防和處理的心智模型。順帶一提,如果我可以選一本書讓全台灣的人都讀過,這本定是首選,而這章又是精華中的精華;如果在讀這篇文章的你還沒看過,請務必嘗試找原文的來讀讀看,保證值得。
其中引述早期波音公司的一段話我非常喜歡:
我們可不是靠祈禱來每天把數以萬計的旅客送上天空
雖然波音在幾年前出了大包,但這句話仍是言簡意賅 — 即使是每天把成千上萬人送到天空再平安降落這種事,我們都可以透過通盤的計畫與嚴謹的實踐來把風險降到極低。
那麼,我區區一個人想要健康地終老,並把我一個人的意外、老病對家族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沒道理不可能吧?
好好去活
上篇提到我生命中有幸與幾位超級老人們啟發,因此我在這場意外前就對如何健康地終老這個議題非常感興趣,時不時會去翻一些演講和書籍,例如:大腦韌性以類科普的平實筆觸打破普羅大眾對大腦的有限認知,並嘗試讓讀者更深入了解失智,它帶來的風險以及我們能做的準備;可不可以不變老:喚醒長壽基因的科學革命將老化這件事以計算機科學的學生都熟悉的資訊理論重新演繹,集合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向我們展示更進一步提升壽命極限並維持健康的可能性,總結出「老化」其實是環境機制,而非生物本身自帶的機制;空腹力革命一書從營養的角度切入相同的議題,揭露現代飲食悖離人體自然需要的弊病(或者說,人類的演化速度跟不上這種人為的生活方式改變),以及簡單的改變就能帶來的健康。
說到結論,世界上年紀最大划船選手Charles Eugster(2017年逝)說得最有說服力:
成功的年長三要素:工作、飲食、運動
不論哪本書、哪場演說、哪篇文章,最終大約都不離這三點。而這三個要素交會的核心之處,則是這些大聲疾呼的「大師」們未明言卻表露無遺的一種態度: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醫生、營養師、教練、家人,所有的旁人都是協助者,他們的幫助不可或缺,但最終是自己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我想這或許是高度專業化的經濟下的一種弊病吧,我們太習慣「讓專業的來」,但常常忽略「讓專業的來,我來負責」和「讓專業的來,他來負責」是兩種本質上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這方面能做的功課很多,因此我打算先從最欠缺的部分開始加強起。
運動方面,我首先更認真確實地把我過去身上許多運動傷害確實找方法「修」好,並大幅增加肌力訓練,提升身體強度外,更重要的是避免自己再受傷。執行兩個多月來成效相當卓著:我煩惱多時的後腰傷好了、肩膀和髖關節的活動度大幅增加了、人生三十多載第一次感受到的核心肌群魔幻般地在許多我過去以為用不上的地方用上力,讓我許多動作都更輕鬆了。
再來,待情況較有餘裕時,我會重新開始定期健康檢查;David Sinclair在上面引用的「可不可以不變老」一書中提到,他參與了一個生命徵相的追蹤實驗,身上24小時佩帶著詳盡追蹤身體數據的裝置,讓他可以隨時根據這些數據對身體狀況做精確的微調。我大概沒辦法做到他這種程度,但最起碼每年的定期健康檢查我沒理由做不到。自從加入a8c之後,我只有在約五年前做過一次,是時候該重新面對了。
最後,這次意外後我發現我有多依賴我家太座。她是我生活中唯一一個聽我訴說一切喜怒哀樂的人,這感覺很好,但卻在不知不覺間在我的人際網路中形成了一個風險極高的single point of failure:只要她像現在處在無法支援我的狀態,我在情感上便孤立無援。這方面說實話我還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正視問題永遠是第一步。
消弭意外造成的家族風險
以上都是在談可控範圍的事,如果是不可控的意外呢?這時重點就在至親了,傷痛不可避免,但對他們的生活的衝擊可以避免。首先,在108年病人自主權利法實施後,可以透過「預立醫療決定」來免除不必要的延命措施,台北市聯合醫院網站的說明相當詳盡,以下引用其中清楚好懂的流程圖:


我和太太約好了等岳父出院後,我們較抽得出身時就一起去辦理。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孩子,長照不是一個人能承受的,我也絕不希望他去承受。再來,就是要不時溝通這方面的意願了吧,盡可能讓他們在真正需要行使這份預立醫療決定時可以尊重我的選擇。畢竟,真正要送走至親談何容易?
好好去死

上圖是我養在前庭的一盆蚯蚓土。最初我養這盆土是用來盆土再生用的,但沒想到自從有了這小小一盆接近十公升的土,家裡的垃圾量大幅減少:處理蔬果的消耗部分、門口天天飛來的落葉、咖啡渣、茶葉,甚至是魚骨,只要埋到深處過個一兩週就會和土壤同化,準備好給我那幾十盆植株提供養分。拍照的當下我正好要把百香果皮和香蕉皮丟進去讓它分解。
這就是再簡單也不過的自然道理吧?循環不已,才能生生不息。人類今日活著的方式已經刻意脫離這循環如此之多,為何連死後也不願回歸大地?某天開著車的時候,ICRT播放了Recompose的創辦人Katrina Spade的訪談,她的一句話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常常在想,人體有這麼多有用的東西,為什麼要燒掉?
基於這個回歸自然的想法,她創辦了Recompose,致力於能大規模將遺體快速轉化為能回歸土壤的養料的技術,細節可以參考她在TED的演說:
「這就是我想要的!」我在心中吶喊。但很遺憾,翻遍台灣殯葬法規和業者提供的服務,我們的「環保自然葬」還停留在一點都不環保的階段,都需要經過焚燒與研磨的階段,充其量就是不佔空間而已。同樣要那樣燒,污染已經造成,能源已經消耗,能重新循環利用的部分已經化為炭粉,何來環保之有?
我不知道我有生之年有沒有辦法看到像Recompose這樣的公司出現在台灣,畢竟傳統殯葬文化根深蒂固,加上牽扯的利益與勢力之龐大讓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頂摳摳後台的新創公司有一絲絲冒芽的機會。我現在能做的,首先是簽器官捐贈同意書,這麼一來,如果我是因意外而走,起碼有很大部分能被再利用。再來,大概就是確實讓親人了解我的意願了吧?尤其是孩子,我開始覺得逐步讓他能自在且認真地談論生死非常重要。最終如果選擇權在他們,起碼我能大幅增加回歸大地滋養生命的機會;如果選擇在我,相信他們也會更能接受我要自己去選擇一個我深愛的地方默默死去吧。
積極的虛無主義
寫到這裡,我發現自己的心境似乎愈來愈貼近所謂「積極的虛無主義」或「正能量虛無主義」。週刊編集曾刊載過「正能量虛無主義:發現自己一無是處後,我覺得生命珍貴了起來」一文:
我依然相信人生沒有既存的意義,但我現在也相信,正因沒有既存意義,便沒有理由不去付出所有、努力在這個想必空洞的存在之中,創造自己的意義。
生命客觀的意義本來就不存在,而是要經由自己主觀上去創造。
對「後續:穩健邁向好走的人生」的一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