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報紙蛋餅

說到小時候吃的蛋餅,不知道大家心中會想到哪一種?

對我來說,所謂小時候吃的古早味蛋餅就是用報紙包的「報紙蛋餅」。我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常在楊梅市場的外婆家和內壢鐵道舊糧倉附近的自家兩地跑。就好像兩地早餐販約好了一樣,當時很容易就能找到小販帶著一個籃子裝滿一個個用報紙包好的蛋餅在街邊叫賣,就只有辣和不辣兩種口味,運氣好的話可以找到現煎的攤位,但小時候吃東西也沒這麼講究就是了,現煎與否並不重要。打開報紙,再進一步打開裡面的四兩袋,被折的方方正正的蛋餅就隨著蒸騰的熱氣彈出。這種蛋餅界在蔥油餅和現在以薄餅為主的蛋餅中間,和蔥油餅一樣需要醒麵、下鍋前要先經過壓製,再丟到高溫的鐵板上配著稍微打散的蛋一起煎。這樣做出來,麵皮的邊邊處因為壓得較薄會有些韌,表面微酥,較厚的地方會在翻折的過程中疊在一起剛好成為圓角突出,彷彿在邀請人趕快咬下去一樣,而那也是我最喜歡吃的部分。尤其剛好搭配到蛋白的時候,麵皮的柔軟加上蛋白的Q彈,佐上簡單的油膏和滿口止不住的油,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好吃到快中風。

很遺憾這種蛋餅現在很難找了。現在主流的蛋餅都是薄餅,而打著古早味蛋餅名號的店通常都是粉漿蛋餅,當然這些都很好吃,但就是不一樣。大園現在有一家就叫「報紙蛋餅」,聽說老闆就是從那個世代開始一直賣著一樣的蛋餅,因為距離比較遠,我都是蛋餅癮發作時才會特地跑去買。雖然是同質性的蛋餅,但感覺有跟著時代改良過餅皮和醬料,雖然好吃又價錢公道,還是少了些記憶中的滋味,尤其蛋打得很勻,我都想請老闆幫我客製一分不要打得那麼講究的讓我過過小時候的癮。

搬回楊梅後,外環道回善寺那邊曾經有一家餐車賣著類似的蛋餅,可惜後來老闆娘因為身體狀況收攤了,營業的最後一天我還去一口氣吃了三個。內壢市場的櫻桃蛋餅從我小時候賣到現在,聽說已經有第二代去接手了,但我還沒有機會去試試看。

寫著寫著蛋餅癮又犯啦,好癢好癢 … 嘖嘖。

七年之癢?

封面圖為敝社七年禮:WordPress客製塗裝AirPods Pro 2。在年假風風火火地燒掠後,我們這區常出現的FedEx哥拉著洪量嗓音叫門,帶來這個我等了兩個月之久的大禮。大喜過望之下,過年期間得到的3公斤肥肉似乎都沒這麼重了。ColorWare的塗裝品質相當優異,不論是炫光藍的烤漆還是WordPress的logo,都好像出廠就長在上面般,毫無加工痕跡。完成個人音場設定後,我一手抓著充電盒把玩,一邊播放Tommy Emmanuel的Those Who Waits欣賞。算算我已經十多年沒有在聆賞設備上著墨過了,那沈浸式的聽覺體驗重新挑動了我塵封已久的神經,過去未曾展露的細節彷彿聲聲叫喚,喚著我去細細品味。

啊,這麼說來再三年就可以再放一次長假了呢。

是啊,再三年。

然後呢?

我突然被這個問題驚醒,心中一個嘎噠聲響,好像一個齒輪卡住過不去般。然後呢?繼續做著這人人稱羨的工作,靠穩定的收入把房貸還完,做好一個三明治世代的本分,照顧好小的,照顧好老的,接著自己老了,繼續照顧自己這個老的。這樣就夠了嗎?這種人生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路已經在眼前開展出來的感覺讓我莫名害怕,但同樣如芒刺在背的是「這樣還有什麼不知足?」的自我質疑聲。貪心和精益求精該如何界定?不安現狀究竟是積極求變還是本性犯賤?

俗話說,當生命給你檸檬,你就做檸檬汁。但自從岳父出事,或許生命已經給我太多檸檬了吧?多到我只能被動地一直榨檸檬汁,多到我每天起床條件反射就是榨檸檬汁,連自己為什麼要榨都已經忘了。

楊梅在地魚菜共生 – 卡羅悠谷

俗話說得好,腸胃好,遠端好。這陣子因為生活工作兩頭燒,吃飯完全依賴手機滑兩下,等粉紅騎士或黑騎士現身,再一手敲著鍵盤另一手抓著是什麼都記不得的餐點囫圇吞下。結果就是腸胃開始鄭重抗議,除了三不五時發脹讓我難受,💩潰不成形,還在無數不適切的場合打響滋味雋永的溫熱禮炮,成功引起輿論注目。終於,當局(我)無法再忽視下去。

之前在參加「直接跟農夫買」舉辦的「越光米認養計畫」時,碰巧結識了同樣在楊梅的林老闆。當時不知為何會聊起我有在普勒小姐窯烤麵包那裡買生菜,小孩最近的自然課本正好學到魚菜共生云云,「我就在樣楊梅做這個啊,有空帶孩子來參觀看看吧」他豪氣地說,眼中滿是帶著口罩也遮不住的驕傲。時光飛逝,在Google map上落下一根綠色小旗子已經過了二年,這才摸摸肚子動身前往。

後續:穩健邁向好走的人生

上篇提到岳父出意外後我的心境變化與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文末總結,在這生活波瀾無定的時刻,最終我能做的還是回歸基本:提早計畫、提早執行、努力再努力而已。本篇想分享一下這些日子來思考的結果,以及後續的執行計畫。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書中,作者Don Norman在第五章"Human Error? No, Bad Design"花了非常長的篇幅解釋為何人們習慣把意外事故歸咎於人為錯誤而非去檢討設計、為何重大意外源自系統性風險且分析起來曠日費時、為何明明事故如此昂貴,人們卻偏向忽略安全系統的投資直到後果無法承受,最後從根源的設計來正視何謂「錯誤」,以及預防和處理的心智模型。順帶一提,如果我可以選一本書讓全台灣的人都讀過,這本定是首選,而這章又是精華中的精華;如果在讀這篇文章的你還沒看過,請務必嘗試找原文的來讀讀看,保證值得。

其中引述早期波音公司的一段話我非常喜歡:

我們可不是靠祈禱來每天把數以萬計的旅客送上天空

雖然波音在幾年前出了大包,但這句話仍是言簡意賅 — 即使是每天把成千上萬人送到天空再平安降落這種事,我們都可以透過通盤的計畫與嚴謹的實踐來把風險降到極低。

那麼,我區區一個人想要健康地終老,並把我一個人的意外、老病對家族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沒道理不可能吧?

寫在長假過一半

Automattic的許多福利中,讓人看了就口水直流的就是每五年有一次長達三個月的sabbatical了。Sabbatical,指在工作一段時間後由服務單位提供的給薪長期休假。這在學術界似乎較常見,因此有「學術休假」這種譯法,但用在勞工身上似乎不太恰當,因此又有極富野心的「壯遊假」或單指客觀長度的「長假」兩種光譜兩側般的翻譯,這邊就姑且用後者。

我其實2020就滿五年了,本來打算2021的6月開始放,但COVID引發的各種封鎖政策讓我覺得放了也不能做什麼事,因此就先取消,延到今年。今年的情況大家都知道——台灣邊防失守,彷彿晚了兩年才跟上流行般,跟上了世界的腳步。但這次我決定不再等了,反正局勢已定,我們注定要與這隻圓圓刺刺像顆帶刺沙灘球般的病毒共存,人生經得起幾次等待?於是我在3月正式提出申請,從4月開始就著手計劃長假期間我負責的事務的交接計畫,5月就開始執行。除了工作方面,更令人興奮難耐的自然是這三個月的休假究竟要如何好好利用了。

我本來就有用筆記本規劃的習慣,對於這難得的長假,從想嘗試的事情、副專案、研究學習、想去的地方、想教孩子的事、想帶父母與岳父岳母去體驗的事,我像是把腦子外翻般花了數天確保每一滴靈感、每一縷思緒都倒出,用我力所能及的最小字體狠狠刻畫,直到寫不出任何一個字時,才如夢醒般停筆,對自己寫出這麼長篇如經文般的文字,竟有種暖暖的成就感浮上心頭,牽動我的嘴角不住上揚。「多麼奢侈的煩惱啊」我自嘲道,公司的長假指南中寫道:「請盡量利用這段時間做完全與工作無關的事情,為你的身心做最好的重啟」,就是指這種感覺吧?後來同事問我有什麼計畫,我一律說「我有一大堆想做的事,但我決定不要預先計畫太多,而是放下一切,讓當下的我決定」,嗯,多麼禪風的回答。

當時的我怎麼也想不到,接下來的某個如往常一般平凡展開的週一早晨,岳父會在家重摔,命危送醫。

再見Unite,你好fzf.vim

Unite是一個vim的模糊搜尋外掛,透過將模糊搜尋的邏輯和資料來源分離,實現了一個可泛用於各種情境的模糊搜尋框架,例如:檔案搜尋、內文搜尋、git commits等等;加上它作為一個原生vim外掛,幾乎是只要vim能用的地方它就能用,省去不少環境設定的麻煩,過去幾年來它一直在我的開發環境中扮演重要角色。但Unite效能不彰、由於設計上的問題擴充不便,更受不了的是作者Shougo沒事就把一樣的東西一直重寫,而不是好好地維護好一個專案,終於「再次」下定決心換掉 –– 是的,這不是我第一次找,只是過去都沒有成功。

所幸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次很快就找到:fzf。實作品質優秀、效能拔群、設計上擴充容易,加上穩定的維護,用得我老淚縱橫,忍不住就贊助了好幾杯咖啡給來自南韓的作者junegunn。

從進入web3到離開

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技術現在有多火紅,相信不需要任何解釋。個人最早的加密貨幣經驗是十幾年前在研究所的時候嘗試買了一千多台幣的比特幣,體驗過整個流程後覺得「喔喔,真的這樣就可以買、可以用了耶,好有趣呢」就把它忘了 –– 對,忘到連錢包都弄丟了,我並沒有因此買房買地,謝謝關心。

現在會想去玩玩看的契機,主要是連我周遭跟技術領域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都開始聊這個,再加上我本身對分散式技術一直很有興趣,偶然發現Ethereum的EVM是turing complete,同樣基於區塊鏈技術實現的Golem和野心勃勃的The Internet Computer像約好了一樣同時吸引了我的目光,就決定是時候從使用者的角度去從Ethereum切入體驗看看。

幾個月下來後這所謂「真正自由的去中心化網路」,並沒有讓我感受到它的支持者所大肆宣揚的種種美好,因此我現在是沒什麼在玩了。它的好已經很多人在寫了,因此本篇專注在為什麼我覺得它其實沒這麼好。

用瀏覽器自動化優化你的網頁QA人生

我個人目前偏好的工具是M牌的Playwright。因為早期calypso的e2e tests是用Puppeteer,不知為何它的行為常常跟我預期的相差甚遠,只能說八字不合;至於Selenium就更不對盤了,我連要弄個最基本的開個網頁點個按鈕都弄半天。Playwright倒是幾分鐘內就弄出來了,API設計上對我來說較易理解,而且原生支援多種瀏覽器,就這麼用到現在了。

不只是操作自動化

說到瀏覽器自動化,大部分人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其實是屬於「操作」的自動化,例如:開啟網頁A,按下按鈕X,如果出現Y對話框就按下Z按鈕等等。但我個人經驗上,對於平日開發工作的輔助上,真正最常用的其實是瀏覽器的狀態設定腳本化,例如:cookies、local storage、query strings、解析度、桌面裝置vs行動裝置等等,能夠把這些都寫成一個能重複使用的腳本,在修改完程式後輕鬆地用一行命令生出需要的瀏覽器實體,不用重複手動設定,又不用動到自己平常用的瀏覽器。過去總是靠匿名視窗去手動調、這個瀏覽器開發用那個瀏覽器日常用,簡直不堪回首。

楊梅的後山:散步,運動,兼垃圾場

楊梅與龍潭交界處有座小山名為「乳姑山」,除較為人知的大型地標如揚昇高爾夫球場與東森山莊外,沿著山邊環繞的校前路與秀才路綠意環繞,坡度友善,又有多條優質的步道如秀才步道、福人步道、保甲古道橫亙其間。秀才路側到了高點視野開放處在好天氣甚至可以看到101,也因此吸引大量景觀咖啡進駐。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地圖上桃71這一側,也就是校前路這一邊:

這一側除了坡度更平緩外,到北庄前都是非常寬的雙線道,騎車或慢跑都不需要擔心與車搶道。春天時,一路慢跑到揚昇,路上甚至有許多不同的野花可欣賞。也因此,平日假日不論早晚都可看到許多人攜家帶眷健走或騎腳踏車自在穿梭,享受鄰近市區的自然氣息。

但對環保志工們來說,這裡其實是令人頭痛的超大垃圾場。特別是鄰近戶政事務所那一段,經常有人停車休息,順手就把垃圾往樹林裡丟,甚至還有很明顯是特地載垃圾去丟的。例如我曾經撿到過一整黑色垃圾袋用過的尿布,一整包廢線材,還有沿著福人步道沿路丟棄的數十包廢泥作建材

我們每次出勤至少撿50瓶阿比,100個煙頭,這絕對不是在開玩笑。下面這堆是我一個人在100公尺不到的範圍內撿的,而且垃圾都像會無性繁殖一樣,每次出勤都有辦法撿這麼多。永寧里是楊梅最大的里,志工隊有超過100人,這樣還能每次都撿這麼多,想想也有點不可思議。

志工隊大多是退休的大哥大姐們,大概只有我一個人是因為遠端工作在家才有這閒情逸致。但就算是我這個還算常運動的人,溜進林間裡去撈大包垃圾出來都常受傷,去年年底一次出勤就曾經拉傷肩膀,治療復健了一整個月才好。因此志工隊能處理的範圍其實非常有限,清出的大量垃圾在有限的時間和人力內也無法好好分類。

只要停下來往樹林裡探個頭,山林到底幫我們藏掉多少不堪可是一目瞭然:

撿的速度永遠跟不上丟,但又只能持續去撿,簡直有種薛西弗斯神話的既視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