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報紙蛋餅

說到小時候吃的蛋餅,不知道大家心中會想到哪一種?

對我來說,所謂小時候吃的古早味蛋餅就是用報紙包的「報紙蛋餅」。我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常在楊梅市場的外婆家和內壢鐵道舊糧倉附近的自家兩地跑。就好像兩地早餐販約好了一樣,當時很容易就能找到小販帶著一個籃子裝滿一個個用報紙包好的蛋餅在街邊叫賣,就只有辣和不辣兩種口味,運氣好的話可以找到現煎的攤位,但小時候吃東西也沒這麼講究就是了,現煎與否並不重要。打開報紙,再進一步打開裡面的四兩袋,被折的方方正正的蛋餅就隨著蒸騰的熱氣彈出。這種蛋餅界在蔥油餅和現在以薄餅為主的蛋餅中間,和蔥油餅一樣需要醒麵、下鍋前要先經過壓製,再丟到高溫的鐵板上配著稍微打散的蛋一起煎。這樣做出來,麵皮的邊邊處因為壓得較薄會有些韌,表面微酥,較厚的地方會在翻折的過程中疊在一起剛好成為圓角突出,彷彿在邀請人趕快咬下去一樣,而那也是我最喜歡吃的部分。尤其剛好搭配到蛋白的時候,麵皮的柔軟加上蛋白的Q彈,佐上簡單的油膏和滿口止不住的油,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好吃到快中風。

很遺憾這種蛋餅現在很難找了。現在主流的蛋餅都是薄餅,而打著古早味蛋餅名號的店通常都是粉漿蛋餅,當然這些都很好吃,但就是不一樣。大園現在有一家就叫「報紙蛋餅」,聽說老闆就是從那個世代開始一直賣著一樣的蛋餅,因為距離比較遠,我都是蛋餅癮發作時才會特地跑去買。雖然是同質性的蛋餅,但感覺有跟著時代改良過餅皮和醬料,雖然好吃又價錢公道,還是少了些記憶中的滋味,尤其蛋打得很勻,我都想請老闆幫我客製一分不要打得那麼講究的讓我過過小時候的癮。

搬回楊梅後,外環道回善寺那邊曾經有一家餐車賣著類似的蛋餅,可惜後來老闆娘因為身體狀況收攤了,營業的最後一天我還去一口氣吃了三個。內壢市場的櫻桃蛋餅從我小時候賣到現在,聽說已經有第二代去接手了,但我還沒有機會去試試看。

寫著寫著蛋餅癮又犯啦,好癢好癢 … 嘖嘖。

楊梅在地魚菜共生 – 卡羅悠谷

俗話說得好,腸胃好,遠端好。這陣子因為生活工作兩頭燒,吃飯完全依賴手機滑兩下,等粉紅騎士或黑騎士現身,再一手敲著鍵盤另一手抓著是什麼都記不得的餐點囫圇吞下。結果就是腸胃開始鄭重抗議,除了三不五時發脹讓我難受,💩潰不成形,還在無數不適切的場合打響滋味雋永的溫熱禮炮,成功引起輿論注目。終於,當局(我)無法再忽視下去。

之前在參加「直接跟農夫買」舉辦的「越光米認養計畫」時,碰巧結識了同樣在楊梅的林老闆。當時不知為何會聊起我有在普勒小姐窯烤麵包那裡買生菜,小孩最近的自然課本正好學到魚菜共生云云,「我就在樣楊梅做這個啊,有空帶孩子來參觀看看吧」他豪氣地說,眼中滿是帶著口罩也遮不住的驕傲。時光飛逝,在Google map上落下一根綠色小旗子已經過了二年,這才摸摸肚子動身前往。

後續:穩健邁向好走的人生

上篇提到岳父出意外後我的心境變化與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文末總結,在這生活波瀾無定的時刻,最終我能做的還是回歸基本:提早計畫、提早執行、努力再努力而已。本篇想分享一下這些日子來思考的結果,以及後續的執行計畫。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書中,作者Don Norman在第五章"Human Error? No, Bad Design"花了非常長的篇幅解釋為何人們習慣把意外事故歸咎於人為錯誤而非去檢討設計、為何重大意外源自系統性風險且分析起來曠日費時、為何明明事故如此昂貴,人們卻偏向忽略安全系統的投資直到後果無法承受,最後從根源的設計來正視何謂「錯誤」,以及預防和處理的心智模型。順帶一提,如果我可以選一本書讓全台灣的人都讀過,這本定是首選,而這章又是精華中的精華;如果在讀這篇文章的你還沒看過,請務必嘗試找原文的來讀讀看,保證值得。

其中引述早期波音公司的一段話我非常喜歡:

我們可不是靠祈禱來每天把數以萬計的旅客送上天空

雖然波音在幾年前出了大包,但這句話仍是言簡意賅 — 即使是每天把成千上萬人送到天空再平安降落這種事,我們都可以透過通盤的計畫與嚴謹的實踐來把風險降到極低。

那麼,我區區一個人想要健康地終老,並把我一個人的意外、老病對家族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沒道理不可能吧?

楊梅的後山:散步,運動,兼垃圾場

楊梅與龍潭交界處有座小山名為「乳姑山」,除較為人知的大型地標如揚昇高爾夫球場與東森山莊外,沿著山邊環繞的校前路與秀才路綠意環繞,坡度友善,又有多條優質的步道如秀才步道、福人步道、保甲古道橫亙其間。秀才路側到了高點視野開放處在好天氣甚至可以看到101,也因此吸引大量景觀咖啡進駐。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地圖上桃71這一側,也就是校前路這一邊:

這一側除了坡度更平緩外,到北庄前都是非常寬的雙線道,騎車或慢跑都不需要擔心與車搶道。春天時,一路慢跑到揚昇,路上甚至有許多不同的野花可欣賞。也因此,平日假日不論早晚都可看到許多人攜家帶眷健走或騎腳踏車自在穿梭,享受鄰近市區的自然氣息。

但對環保志工們來說,這裡其實是令人頭痛的超大垃圾場。特別是鄰近戶政事務所那一段,經常有人停車休息,順手就把垃圾往樹林裡丟,甚至還有很明顯是特地載垃圾去丟的。例如我曾經撿到過一整黑色垃圾袋用過的尿布,一整包廢線材,還有沿著福人步道沿路丟棄的數十包廢泥作建材

我們每次出勤至少撿50瓶阿比,100個煙頭,這絕對不是在開玩笑。下面這堆是我一個人在100公尺不到的範圍內撿的,而且垃圾都像會無性繁殖一樣,每次出勤都有辦法撿這麼多。永寧里是楊梅最大的里,志工隊有超過100人,這樣還能每次都撿這麼多,想想也有點不可思議。

志工隊大多是退休的大哥大姐們,大概只有我一個人是因為遠端工作在家才有這閒情逸致。但就算是我這個還算常運動的人,溜進林間裡去撈大包垃圾出來都常受傷,去年年底一次出勤就曾經拉傷肩膀,治療復健了一整個月才好。因此志工隊能處理的範圍其實非常有限,清出的大量垃圾在有限的時間和人力內也無法好好分類。

只要停下來往樹林裡探個頭,山林到底幫我們藏掉多少不堪可是一目瞭然:

撿的速度永遠跟不上丟,但又只能持續去撿,簡直有種薛西弗斯神話的既視感啊。

WordPress.com的產品包裝與定價問題

圖文不符的特色圖片攝自日月潭星巴克的陽台。

前陣子在週末帶著家人到日月潭來了一次毫無事前規劃的三天兩夜旅行,這對我們家來說非常難得。因為我很怕人多的地方,也對長途的車程敬謝不敏,因此過去我們家出遊通常都選平日,出國的次數也比在國內多,乍看之下好像荷包很厚的樣子,其實只是把別人短程出遊10次20次的錢累積起來,加上坐飛機比開車容易避開人潮車潮而已。但疫情當頭,加上小子上小學後時間、空間彈性大減,即使我再怎麼自詡為家裡蹲的佼佼者,竟也覺得蹲到快發霉,必須硬著頭皮去人擠人。

三天兩夜的行程相當鬆散。每天孩子和太座都睡到9點才被我搖醒去吃早餐,吃完就回房間連線打Don’t Starve Together到快中午,接著才懶懶散散地出門。這種過度閑散風格也是我們不愛當天來回旅遊的原因,光是要一早出門就快做不到了,還能期望一天內能去到多遠呢?

不管去到哪裡,晨間散步是我最愛的時間。在天微亮之際,用慢到彷彿身體自己在走的步調,融入朝陽投出長長的影子中,以我一介外來俗人的身影,為這片當地人早已看慣的風景增添一抹新意。這次自然也不例外,在家人還好夢正酣之際,我的足跡已遍佈水社碼頭周邊,兩天來淋過雨也吸過晨霧,

在星巴克等咖啡時打開WordPress.com app,發現上次發佈文章竟已是4個月前的事了。回想起來,那差不多就是我被編入「產品包裝與定價」小組擔任開發領隊的時候。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文摘「For New Managers」有一段話說:

你本來以為成為管理者後會有更多自由和權限可以追求想做的事,但實際上你卻更加受限於整個組織複雜的人際網路中。

這幾個月來,關於這點我可說是用我的骨髓徹底體認到了。

久違的一人一車小放風

假期過到一半,向來頭碰到枕頭就開始咬牙打呼一覺到天亮的我,竟然也出現了睡眠品質問題。翻來覆去睡不著之餘,好不容易進入淺眠,卻又立刻醒來,就這樣斷斷續續不斷掙扎到外面天空微亮。回想起來,研究所時期也曾有過許多這樣因壓力而無法成眠的夜晚,那時我常常在天還沒亮就跳上我的125,往南寮或是寶山騎,不看地圖也不做任何計畫,只管讓未曾走過的巷道給我驚喜。有一次不小心騎到了氣象觀察站給工作人員一臉狐疑地盯著離開,還有一次騎到了山裡某個釣客聚集的小溪邊。比起有明確目的地,這樣隨意走走似乎更貼近旅行對我的意義。

這些日子來因為小孩在家上學,疫情升溫搭配滿天飛舞的流言攻擊弄得家人壓力山大,我又很剛好在帶時間緊迫的專案,身體和精神狀態在短短兩個多月間像雪崩一樣下滑,每天一張開眼睛就是在咬牙苦撐。上週發覺真的沒辦法再這樣撐下去,於是請了個12天的長假。就客觀角度來看,其實我已經很幸運了:疫情並未衝擊到我的收入,又已經是遠端工作老屁股了,我這樣竟然都覺得快撐不下去,連工作都受到衝擊的人究竟是過著怎樣高壓的日子呢?

「好啊,你是該放個假了,有什麼好玩的計畫嗎?」
「沒有喔,我哪裡都不去,只是會好好休息,當個全職家管而已。」

順帶一提,在和同事的對話中我們用的詞是"full-time nanny",覺得挺貼切的。12天的家裡蹲和本來的計畫當然是相差甚遠的,本來我計畫在今年6-8月請我的3個月sabbatical帶全家去歐洲壯遊,因為國外狀況仍然嚴峻就退一步安排了許多國內的活動,接著國內疫情爆發就再退一步變家裡蹲了。

每日跳繩1000下–第三十日

終於到了總結的日子啦!再怎麼說也是最後一天了,時機再歹也是很輕快就完成了。

總結一下本次與過去幾次的數據:

4/194/265/35/105/18總結變化
體重83.284.383.384.483.5+0.3
體脂25.5%25.7%25.2%25.3%24.4%-1.1%
骨骼肌肉率31.6%31.9%31.8%32.3%+0.7%
基礎代謝率18071823181118281820+13
內臟脂肪等級1212121212
體年齡4949484949

數字上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啊,不過體脂應該是確實下降了一滴滴吧?

本來打算寫一篇詳細的心得文來總結,因為還要去忙著因應許多新宣布的疫情措施,這裡就簡單列表帶過了:

  • 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人進行一個月後減肥成果顯著,甚至有人10天就看到成果的。我想那可能是他們之前運動量就不高?因為我本來就不是完全沒運動,如果不搭配飲食調整,單靠增加這每天20分鐘左右的運動量,並不會有太顯著的成效。
  • 雖然數字上沒有太大變化,體力、活力和跳繩技術確實有感提升了,心理素質上也產生了些正向的變化。即使游泳圈還在,這次挑戰仍是相當成功。
  • 每天一篇隨性的文章紀錄搭配固定的檢查點,這樣簡單的動作卻構築了完成這次挑戰所需要的動量。是不是可以把這個方法應用到其他地方呢?例如從來沒讀完的書或是實作一直睡在筆記本裡的點子。

接下來我打算繼續維持這個習慣,或許還會增加一些強度,只是不會再每天紀錄。少了這個動作,一個月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每日跳繩1000下–第二十九日

可能因為前一晚睡得很不安穩,今天雖然也是靠著習慣順利進行,跳起來卻覺得異常辛苦。不但一直踩到繩子,打到手腳甚至打到附近的東西,感覺也遠比平常疲累。

旱災,能源問題,加上剛開始蔓延的疫情,就算想忽視也難免受到影響。所幸,不管情況怎麼變,要做的事情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改變:好好生活

明天就要為這次的挑戰總結了,希望數字上可以稍微反映出一些成果。

每日跳繩1000下-第二十八日

因應球場和游泳池 a.k.a. 俺兒子的高強度運動量來源關閉,今天的份就拉著他一起做,我跳我的1000,他本來目標500,後來調整到400。因為過程中還要教他一些動作要領,中間緩和時間遠超過20秒,就再追加100稍稍補足一下。

本日離題特色圖:太座大人牌玉子燒。吃著吃著好懷念築地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