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報稅這檔事

服用前請注意:本篇以個人經驗寫成,因此可能有許多法律或稅務相關用語不太精確,還請見諒。

就在去年,a8c在台灣人數堂堂衝破2位數,而且還在穩定增長中,正式擊敗東亞一哥日本,可喜可樂、可喜可樂。因此我們前陣子舉辦了第一次的區域性meetup,在天母古道的1800級階梯毀滅膝蓋、探索隱藏版瀑布,大吃興蓬萊排骨酥與其它大量與健康扯不上邊的食物。

當天我被問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報稅,我當初也是被這問題搞得暈頭轉向過,是時候寫一篇文章總結一下。

先寫結論

內文很長,有空的人再泡壺茶、沖杯咖啡展開內文看看吧,沒空看一下這段應該就夠了 🙂

Automattic在沒有分公司的地方是以用「契約工作者」(contractor)的方式簽訂發當地貨幣的合約,這種情況可以用個人身分透過全部列舉或是用執行業務所得的名目來報稅,手續簡便但會報到哭出來。後來透過Zapier的前輩Chang-Hung介紹,我才知道更好的方式是成立一間機構,透過「外銷勞務零稅率」來節稅,我是選擇透過Simpany的服務成立行號。行號的稅計算很簡單,營業稅0稅率,免營業所得稅,最後就是「總收入*行業稅率」算出營利所得,算入個人所得稅去報(*修訂1)。軟體服務是8%,軟體出版則是6%,後來透過Simpany協助申請到後者,這樣一來我基本上繳不到稅,除非公司突然加我十倍薪水。但有一個最大缺點就是每個月都要去銀行用印才能拿到錢,我是在玉山開公司戶,他們是說這跟洗錢防制法有關,只要是用這種形式進來的台幣就避不掉。至於其他銀行有沒有別的方法,我就沒去進一步研究了。

因此,我一年關於稅務的常規大概如下:

  1. 每個月月底開一張invoice給公司(無制式格式,自己找個template做就行),以及用線上工具開一張電子發票,勾選「零稅率」,項目寫「服務費」。
  2. 銀行通知有匯入款進來要用印,帶著大小章風塵僕僕地騎車去蓋章。一開始會要請行員把水單email給我,但後來熟了都不用說了。
  3. 雙數月底,Simpany會通知要報稅,這時就把合約、給公司的invoice、銀行水單印出,包成一包預約順豐取件寄出。
  4. 時光匆匆來到5月報稅季,這時「71D 課稅年度營利事業投資人明細」根據Simpany提供的資料申報。(5/19補充)
  5. 時光又匆匆來到12月,這時候會需要申報「年度各類所得」,申報員工薪資等等。因為我都沒有,也沒打算給自己做個薪水的名目,所以就報0即可。(這部份見仁見智,有一說是為了將來申貸或信用卡申辦等事宜最好還是要設定個薪資,免得銀行那邊審核不過,我沒有相關經驗就是了。)
  6. 新的一年開始,繳給Simpany記帳服務費26000+珍奶型電子發票方案660 = 26,660。(*修訂2)

多了許多手續,但這樣一來稅負全免,一年只需繳給事務所26,660即可。

為了組織和平與自身健康,遠端工作者請堅守自己的工作時程

寫這篇文章的契機是最近發現組內有人到接近凌晨還在p2上鉅細靡遺地回應問題。一個晨起人連續數天有這樣的行為本身就該注意,他還不只一次地用了紅燈詞:ASAP,兩者相加已經敲響警鈴,因此我立刻介入關心。經過一段深談,我最後總結:

永遠不要為自己沒有在非工作時間回應感到罪惡。如果有任何人這樣期待,那是他們有功課要做,不是你。

在這種同事遍佈全球的工作環境,尋找並堅守自己的工作時程不但對自己的健康與快樂重要,對組織的工作文化也很重要。當每個人都了解自己合作的人會要再過幾小時甚至半天後才會起床,對非同步溝通的需求自然就會浮現,隨著時間推演,才會漸漸形成一個可以打破區域限制的遠端優先工作文化,在這基礎上,才有可能成就高效率的分散式公司。換個角度說,如果有家公司想要推行遠端工作模式,卻有許多人還是依賴各種即時溝通管道如私訊和視訊會議,就絕對不會成功:因為他們骨子裡還是期待著大家跟進辦公室一樣的工作方式,而非去應用遠端工作的本質。

自從公司膨脹到千人以上,即使在遠端工作行之有年的a8c也愈來愈多人不是那麼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舉例來說,過去因為大家都很習慣公開在p2上寫專案狀態或是討論問題等等,知識庫(knowledge base)自然而然就會在日復一日的非同步溝通中形成,日後任何重要資訊幾乎都可以彈指間輕鬆找到。現在不一樣了,不但各專案的進程紀錄變得殘破不全,甚至有許多重要決定是在私訊群組中決定的,根本無從考證。追根究柢,公司膨脹太快,太多人根本沒機會好好習慣遠端工作模式吧?

因此,遠端工作者們:為了自身好也為了組織好,請堅守自己的工作時程吧。唯有這樣,「透過網路來模擬辦公室」的謬誤才會被打破,遠端工作模式的本質才會開始被正視,與之相應的工作文化才會形成。

在家工作小貼士

(圖:童書 We Don’t Eat Our Classmates,與本文完全無關,只是太經典了很想放)

世事難料,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 WFH)突然變成一門顯學了。之所以說「在家」而不是「遠端」,是因為因應疫情大部分的人都是被迫在家蹲而不是四處趴趴走,其中有些人覺得太爽了以後回不去辦公室了,也有不少人因為無法適應而開始向我請益。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變換地點在剛開始遠端的時候其實是很重要的。唯有經歷過持續去探索不同環境的這個發散過程,我們才會從中精煉出對自己真正重要的環境因素,逐漸穩定下來,在哪裏就不是這麼重要了。這些朋友們因為欠缺這個過程,身處的企業又沒有遠端工作的文化基礎,生產力自然大跳水。

這篇文章統整一些我個人在家工作時會用的一些小技巧,㊗️大家天天WFH天天開心。

續:遠端工作奧義

時光飛逝,自上次公開遠端工作奧義已經過了快一年了。作為參考,奧義就是:

定時大●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用H2。

彷彿像是上天給予的考驗般,就在我四處宣揚定時大的理念,不管對方想不想聽,也大剌剌地談著各種大的形狀、顏色、密度等所隱含的健康線索之時,我,竟然莫名其妙地經歷了約四個月之久的腸道不順。

身為一個逢人便說今天順不順啊、要不要加入早上大行列的人,可以想見我有多震驚、多困擾。除了坐在馬桶上的時間變多了之外,我覺得我再也沒有臉面去談大,彷彿我過去的順暢只是一場謊言。如廁中的水花聲從飽滿悅耳的騰騰鼓聲變成砂礫散落的一池碎雨,我的心,也跟著碎了。

最後還是我太座提醒了我一個我早就知道但遺忘已久的「那個」,僅僅一週後的效果,讓十幾億人都驚呆了 …

「那個」就是地瓜,而且要連皮吃。俺良心寫文章,才不玩什麼click bait哩。倒是底下的文章有許多大,用餐時間請慎入。

遠端工作奧義 …

不知不覺間已經迎來遠端工作的第三個年頭。

這陣子因為家務較為繁忙,外出的次數變少,也不太像以前那樣跑去河邊山間馬路邊,而是以舒適的咖啡廳為主。

三年了,再怎麼混也算資歷略有略有。略有了,就略常被問起一些遠端工作的秘訣。什麼時間規劃啦、外出選點啦、日常裝備啥的,重要是重要啦,但講起真正能讓你上山下海都如魚得水的,想來想去只得一招。

那就是 …

定時大●

大?大什麼大?我說大●啊

哎呀,我真的沒有在開玩笑,請待我娓娓道來。

人啊,好端端的幹嘛要遠端呢?

不知不覺間,在Automattic遠端工作即將期滿二年了,像上圖那樣擠沙丁魚感覺已經過了好久好久。面如死灰的人們如同開了自動導航般,魚貫竄入火車車廂,毫無焦點的眼神四處飄移著,試圖找到一個縫隙可以不用與人對眼、想要靠眼神的投射在人群中找到最後一絲屬於自己的空間。啊,終究是徒勞,那就低頭看著手機吧。這一刻的手機,如同通往自我堡壘的一扇窗;只要把自己的眼神關在這扇窗內,旁人沈重的呼吸、味道混雜的濕熱空氣,才終於與自己沒了關係。我學生時期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把東京的地鐵形容成中世紀的奴隸船:早上把人一車車載往工作地點,晚上又把人一車車載回來,往復不已。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貼切。

開始遠端工作的理由很多:脫離通勤、想要看世界、想要在世界級的公司學習,但現在想想,最重要的只得一個:回家

『回家』這件事最先有感受的是較為個人的層面:早上省去的通勤時間可以拿來慢跑、接小孩下課後可以帶他們去玩、太太下班後我總是在;諸如此類,更能照顧自己也更能照顧家人。就這樣家裡蹲一陣子後無聊了,就開始四處探索找有趣的地方工作,這才逐漸意識到,『回家』不單是個人,更是有社區上的意義的。